东周王城作为国都时,曾产生过一次大洪水。洪水中浮出了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周灵王,乃东周第23代皇帝;一个是他的儿子,便是太子晋,洛阳人呼为王子乔。周灵王很平凡,身后被埋在周山上;太子晋很精干,身后被埋在偃师缑山上。
太子晋是洛阳人喜爱的人物,民间制灯笼,都爱把他乘鹤、吹箫、升仙的形象画上去……
周定王之后,是周简王,这位皇帝没留下多少业绩,就不再写他。周简王之后是周灵王,他的墓就在周山上。
周山坐落市区西南约1公里,前几年现已美化,成了周山森林公园。周山之巅,现存4座巨大土堆,东西一字排开,最西边那个大土堆便是周灵王墓,孙旗屯大众称其为“灵王冢”。
周灵王是周简王的儿子,姓姬,名泄心,出世时代不详。他公元前571年~前545年在位,掌有全国26年。
他在位的公元前546年7月,全国产生一件大事,史称“弭兵会盟”。会盟的成果是周皇帝日暮途穷,从此靠向诸侯国假贷度日。还有便是王城作为王权符号,逐渐淡出诸侯的视界,诸侯都忙着在国内搞窝里斗,懒得理论国都的事儿了。
其时晋、楚两国争战,宋国出来和稀泥,在宋国国都商丘举行“多方谈判”,除晋、楚两国参加外,鲁、卫、陈、郑、许、蔡等国都参加了谈判。会议约好各国中止战役,奉晋、楚两国为霸主,平分霸权,谁若损坏协议,各国共讨之。
让宋国出来调解,却让周皇帝在洛阳坐冷板凳,这说明其时的“联合国”会议上,已不再放置皇帝的“牌位”了,诸侯国之间开会,周皇帝现已不参加了。
史载“弭兵会盟”后,楚国专心于抵挡吴国,晋国忙于敷衍内事,两个大国之间无力开战,其他诸侯国也忙着搞窝里斗,北方十几年没有过战役——“弭兵会盟”成了春秋时期的分水岭:会盟之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吞并为主;会盟之后,以各诸侯国内大夫间的吞并为主。
这样一来,周皇帝的境况更为不幸,就像副经理之间不打架了,总经理便无法使用部下的对立从中渔利,也没人到他的办公室里来报告工作,他只好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
哼!没有人凑趣我?也好,省心!周灵王这样想着,很低沉,很安静。令他快乐的是膝下两个儿子姬晋、姬贵都很聪明,特别太子晋风神洒脱,是个文人。
原本,周灵王期望这样平平淡淡过下去,将来把权利交给太子晋就行了。不料,一场出人意料的洪水悄然逼近了洛阳王城。
公元前550年夏(灵王二十二年),河洛大地接连阴雨,王城西边的谷水滔滔而下,构成洪峰,洛河水也波涛汹涌,决堤而出。洪水过处,房子崩塌,人畜死伤无数。
周灵王站在城头,看着王城之外浊浪翻涌,大有吞没王城之势。13岁的太子晋也来到城头,望着洪水,似有所思。
怎样遏止洪水?周灵王的决议计划是把王城内一切能堵水的东西都用上,把洪水堵在郊外。大臣们接到指令,忙去安置。而太子晋赶忙奏道:“父王,此令不当。川不行壅,有必要引导!”周灵王回过头看了看他,说:“小小冲弱,妄说什么妥与不当!”太子晋仔细地说:“父王,旧日鲧治水患,阻塞水道,成果失利;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才告成功。洪水之所以成势,其因在于无泻水之道,假如此刻堵水,只能使洪流蓄力,其害愈大!”
灵王不语,似在倾听。太子晋遭到鼓舞,又说:“若能在水面开阔处开挖一条泄路,任洪水下泻,没有阻挠,水自安澜。水事如此,国务也是如此!”
原本灵王觉得太子此言有理,但后来见他竟扯到治国上,不由恼了:哼!我还没死呢,怎容你说东道西!因而就不采用他的主张,命令围堵洪水,筑垒护城,这样牵强堵住了水,王城暂时保住了。
可是,因为没采用太子晋的主张,河道没有引导,淤塞严峻,洪峰往后,积水难退,河洛川涂,一片汪洋,民无生计,车无坦道,城不像城,国不像国了。
晋国看到这样的一种状况,知道皇帝无暇他顾,预备浑水摸鱼,敲敲竹杠,便派使者叔向(又字叔誉)来到洛阳,想赖掉此前借周王室的一些地盘。叔向先来参见太子晋,心想小孩子好欺骗,先从他嘴里套出真假,再压服周灵王。不料,能说会道的太子晋正等着经验他呢!
太子晋答:“一用精神力气感化他们,二用礼乐准则标准他们,三用详细举动管理他们,仅此三招,便可统全国也!”
叔向听了,感到惊异,再问:“如有图谋不轨者呈现,该怎样对待?”太子晋严厉地看着他说:“天诛之!难道你们晋国有这样的图谋吗?”
他恭敬地退出太子府,回到晋国,立刻向晋平公报告:“灵王虽平凡,太子很厉害。依我看,借他们的那些地盘仍是偿还了吧,否则会有大祸临头!”
晋国老乐官师旷却说:“别这么快就决议还与不还,我去趟洛阳,会会这小子,回来后咱们再作决议。”他是以商讨音乐礼仪的名义出使王城的,因为太子晋是音乐迷,而他是大音乐家,这种会晤方法很适宜。
其时太子晋坐在殿上,师旷站在殿下,这是招待使者的方法,原本应该谈政务,但这俩人很古怪,总在聊音乐。下面的人都很疑惑:这个晋国使者像考官,问了音乐还问射御,到后来无所不问,如同成心尴尬太子似的。
但太子晋很洒脱,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不光准确,还很有见地。后来师旷见难不倒太子,就不问了。反过来,太子晋开端问师旷,只问了几个问题,他便答复不上来了,在殿下跺着脚,面露窘色——本来正是数九寒天,太子晋坐在殿上,有火盆,而师旷在下面站得久了,脚冻得像猫抓相同。
太子晋见了,就请师旷上座,在他脚边放了一个火盆,又命人取瑟一把,递给师旷。师旷鼓瑟一曲,配以唱词,名曰《无射》。
师旷歌罢,太子晋击赏,并听班师旷是借歌问政治,探问自己是不是发觉了晋国“抵赖”的目的。所以,太子晋正襟危坐,兴起瑟来,当场和曲一首,名曰《峤轿》,该曲威而有礼,柔中有刚,且与《无射》和谐,十分动听。
师旷听了,觉得太子晋小小年纪就如此沉着,真乃神人,不由心里敬服。二人遥相呼应,意在歌中,十分愉快。回国后,师旷仔细交上一份“调查报告”,粗心是说:王室虽陵夷,太子晋却强悍,身上蕴藏着一股可怕的力气,看来咱们得赶忙偿还王室的土地了。
全国人都知道师旷是名人,传闻他被洛阳的太子晋问倒了,都很惊讶。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说:“我是个瞎子,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国际,耳闻比目睹的东西少多了,所以简单被问倒。”
可是,太子晋随后遇到了人生中的严重波折。因为在抗洪时与父王定见不合,并有干政的嫌疑,他被灵王废掉太子位,贬为庶人。
他一想,自己原本就喜爱音乐,正想找一片净土休息那颗艺术之心,便脱离王城,上了北邙,翠云峰上树木葱翠,正可隐身修炼。
在这里,他发现一座炼丹炉,就饮了炉中之醯(醋),顿觉体内元阳涌暖,神清气爽。他站在翠云峰上向南瞭望,见南边还有一座高山,高耸入云,仙气笼罩,不由心驰神往。这时他再看脚下那片王城城廓,不过一片堆砌的砖瓦罢了,所以决议脱离王城,南上嵩县,去做神仙。
本来,嵩山之中本有一位高人,已在此修炼多年,名叫浮丘公。他早已参透六合玄机,大彻大悟,见太子晋举动洒脱,是个可造之材,就收纳为徒,不惜教导,使太子晋敏捷得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渐入神境仙境了。
话说太子晋脱离王城后,周王室寻他不见,就贴出了寻人启事,却没有一点消息。城中大众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周王室恨不得有台电脑,来个人肉查找,却不知太子晋在嵩山优哉游哉,好不惬意。一日,他在山中遇到老朋友柏良,便让柏良回洛阳告知家人,七月七日,他将在嵩山之北的山岭上呈现。
家人闻之大喜,知他还在人世,那天都到嵩山之北的山岭下等候。只见一阵清风往后,太子晋在山巅呈现,羽冠鹤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箫,奏一曲,清风习习;奏二曲,彩云飘飘;奏三曲,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休息于林际。接着是百鸟和鸣,皇皇动听,正如仙境。
世人看得呆了,正觉不行思议,却见他身上的缑件(拴在剑柄上的绳子)从空中掉下,挂在山岭之树上。当地大众忙着捡那缑件,待再看时,太子晋早已飘入云际,成为神仙,只留下箫声鹤鸣。
当地人原地建祠留念太子晋,并把缑件下跌处的山称为缑山,此山现在偃师府店镇境内。当地有个传说:每逢风和日丽之时,人们还能听到箫管之音从这山间飘出,似有若无,缥缈如仙乐。到了唐代,武则天坐镇洛阳,去嵩山封禅时路过缑山,亲书“太子升仙记”立碑于此——那么,太子晋之后呈现的王子朝,又会闹出什么惊天大案呢?请看下篇。(记者 孙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