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燕之屋以10.5元(港币)的竞价高开,开启了它的港股之旅。盘中上冲10.7元未果,一路下滑直破10元大关,当日大部分交易时间的挣扎于破发边缘,尾盘竞价得益于神秘资金护盘,勉强守住了9.7元的发行价,全天成交额仅1.14亿元。
有意思的是,首个上市交易日就在日K线上,留下了一根巨量的大阴线,似乎预示着“燕窝第一股”的未来或要“高开低走”。
据了解,本次燕之屋全球共发售3200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40%,国际配售占60%。最终发售价为每股9.7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2.56亿港元。
时间拉回到1997年,黄健原本是一位中学老师,他在当年决定放弃教学事业,投身商业领域。从新加坡回国后,黄健创建了燕窝专营企业——厦门市双丹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燕窝销售的先驱者。
几年后,“燕之屋”品牌应运而生。这个品牌从最初的“现炖现吃现送”的连锁经营模式,逐渐演变为“开碗即食”的高端即食燕窝“碗燕”的经营体系,这个体系在线下专卖店和线上零售渠道都可以看到。
到了2011年,燕之屋首次尝试在港股上市,但因“毒血燕”事件引发舆论风波,导致其上市搁置。2021年,燕之屋再次冲击港股上市,但结果仍未成功。随后,公司在2021年底转战A股市场。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向燕之屋提交了反馈意见,针对其招股书中提到的内容,提出了57个问题,涉及营销、食品安全及关联交易等方面。
然而,在2022年9月上会前夕,燕之屋主动撤回了IPO申报,并在两个月后再次尝试在港交所上市。
至于为何急于上市,据蓝鲸财经报道,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燕之屋频繁冲击上市的背后,隐含着实控人及股东迫切的套现需求。但燕之屋方面未予置评。
在此前证监会官网披露的《燕之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中提到,燕之屋创始人黄健还存在约1.5亿元的个人负债,借款利率高达12%至18%。
并且,证监会要求并请燕之屋说明:黄健个人债务的形成过程、资金用途,借款利率较高的合理性,黄健的资产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有没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黄健是不是真的存在大额未清偿负债。
而对于黄健这笔借款的具体用途,还有是不是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经营。《产业资本》曾向燕之屋求证,但截止至发稿并未收到答复。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分别向当时的股东宣派股息1.2亿元、1.0亿元和0.8亿元。今年3月31日,燕之屋还宣派1.6亿元股息,已于2023年4月通过银行转账悉数结付。据此计算,燕之屋在上市前夕累计分红约4.6亿元。
在本次上市前的股权架构中,燕之屋创始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黄健、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郑文滨、总经理兼执行董事李有泉和厦门双丹马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持有燕之屋41.40%的股份,为该公司的共同控股股东。
其中,黄健及黄健之子黄俊豪通过厦门双丹马持股21.17%,黄健直接持股1.00%,郑文滨、薛凤英夫妇分别持股7.68%、1.99%,李有泉持股7.67%,员工持股平台金燕腾飞有限合伙持股1.89%。
经营方面,燕之屋的收入由2020年的13.01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17.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3%;并且截至2023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的营业收入为7.83亿元,同比增长12.3%。
同期,燕之屋的净利润由1.24亿元增长至2.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0%;并且今年前五个月的纯利润是1.14亿元,同比增长32.4%。
但看起来还算良好的经营数据背后却有着隐忧,那就是今年燕之屋的客户付费率相比往年有明显下滑。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燕之屋的会员计划分别约有14.4万名、16.8万名及20.5万名注册付费客户,分别占当期注册客户总数的25.0%、22.1%及23.5%。
但今年以来注册付费客户的比例明显下滑,截至2023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燕之屋的会员计划约有11.8万名注册付费客户,占注册客户总数的7.2%。
不仅如此,今年前五个月的付费客户平均购买额度也出现了下滑,甚至掉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
据招股书披露,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燕之屋会员计划中该等注册付费客户的购买额分别为6.16亿元、8.06亿元、10.57亿元及5亿元,每名注册付费客户的平均购买额分别约为4280元、4790元、5150元及4240元。
对此,《产业资本》就“付费率下滑与民众对燕窝的认知正在改变是否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向燕之屋进行求证,但始终没收到答复。
事实上,一直以来有关燕窝的营养价值被夸大一直被讨论。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逐渐意识到燕窝的价值与其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或许并不匹配,甚至有“燕窝的性价比并不高,吃燕窝不如吃银耳”的说法。
对此,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表示:“吃银耳和吃燕窝的效果并不一样。银耳和燕窝中都含有一定的胶原蛋白,相同营养元素的摄入,对人体的功效基本类似。但银耳和燕窝属于两种不同的食物,其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及成分各有不同,人体摄入之后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是两种食物都会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不需要刻意夸大燕窝对身体的作用。”
据《贝多财经》报道,燕之屋总经理李有泉曾表示:“燕之屋广告从没有直接说有什么功效,如果有消费者通过广告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们也不能左右他们。”
对于刘嘉玲广告中所说的“我10年坚持吃燕之屋,每天一碗,我的保养秘诀——每天一碗燕窝”,时任燕之屋副总经理的翁慧贞则表示:刘嘉玲“每天吃一碗”的说法是她在代言时自己说的,不是我们合同中约定的。
“碗燕”(ONENEST)是2012年燕之屋所开创旗下高端滋养品牌,但今年的出售的收益占比有所下滑,燕之屋披露这款产品2023年前五个月的出售的收益为2.83亿元,占比由2022年的38.9%降至36.2%。
同时,碗燕近些年来一直在提价,2020年至2022年的平均售价从163元/碗涨至174元/碗。
目前,碗燕最高端的产品碗燕星钻款10碗装礼盒,在淘宝旗舰店内“双十二”活动到手价为2839元盒/10碗,也就是每碗284元,对应净重为100克。
同时其详情页写明,该产品配方为“纯净水、燕窝、冰糖”,其中燕窝投料量为4.5克。除去4.5克的燕窝,其余约95.5%的配料都是“糖水”。
而若将纯净水和冰糖的成本忽略不计,1克燕窝价格约63元,而进口燕窝的原材料价格只有10元/克左右,并且逐年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从12月1日凌晨两点便开放预订,但到6日凌晨,近一周时间仅有3份预订。
不仅如此,较为反常的是,在“双十二”当天,燕之屋旗舰店预订数变为已售2000+,价格也降了150元。至于这2000+的销量,是累计的还是近一年的?该旗舰店并未给出解释。
不过,从用户购买后的评论看,上述2000+销量的时间跨度应该不小,至少不是“双十二”期间的。
在淘宝网“碗燕星钻款10碗装礼盒”下方评论区,仅有600条评论,不到总销量的三成。其中,较为靠前的三位消费者评论时间分别是1个月前、2个月前、5个月前。
这样的评论密度,似乎能从侧面印证出燕之屋这款产品的销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另一方面,京东的销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此次“双十二”活动中燕之屋的高端燕窝产品,也同样不是很受欢迎。
据京东的“1000元以上即食燕窝榜”显示,该款产品在榜单上排名第十,近30日仅售出不到100件。
C端线上销量尽管如此,但丝毫不影响燕窝越卖越贵,营收却只高不低的“秘密”——烧钱营销。
从近些年的销售花费来看,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截至2023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燕之屋的销售及经销开支分别为3.18亿元、3.99亿元、5.04亿元及2.09亿元,分别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24.4%、26.5%、29.1%、29.5%及26.6%。
同期,燕之屋用于打广告和推广的费用分别为2.36亿元、2.69亿元、3.26亿元及1.25亿元,分别占公司销售及经销开支的74.3%、67.4%、64.8%、66.7%及60%。
尽管燕之屋宣称在不断进行产品研制和推出新产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均有合作,但相比高额的营销费用,燕之屋的研发投入如九牛一毛。
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燕之屋的研发支出分别为0.18亿、0.19亿、0.24亿,研发费用率仅1.4%、1.3%、1.4%。
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截至2022年及2023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燕之屋原料燕窝的采购额分别为7.7亿元、6.04亿元、6.17亿元、1.95亿元及2.84亿元。
那原材料采购逐年减少,难道燕之屋真的要靠卖“冰糖水”来抢占市场占有率吗?而上市后的燕之屋是否会继续加大营销力度,还是会加大研发投入,将值得关注。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燕之屋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